第130章 永平传承德,新君启宏程(1 / 2)

永平元年,应天城被酷夏的炎热紧紧裹挟。日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将城中的石板路烤得滚烫,空气里都弥漫着焦灼与沉闷,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然而,这份燥热在踏入皇城的瞬间,便被那如铅般沉重肃穆的氛围悄然驱散。

奉天殿内,雕龙画凤的粗壮梁柱之间,香烟袅袅升腾,给这庄严的空间更添了几分神秘与凝重。朱标身着明黄龙袍,端坐在巍峨龙椅之上,这件象征着无上皇权的龙袍,曾经承载着他壮志凌云的抱负,可如今却愈发衬出他身形的清瘦与单薄。他的面色泛着病态的苍白,那是被病痛长久折磨留下的深刻痕迹,但在他深邃的双眸之中,坚毅与不舍相互交织,宛如寒夜中熠熠闪烁的星芒,诉说着对这江山社稷的眷恋与担忧。

殿下,满朝文武身着清一色的整齐朝服,垂手肃立,神色凝重而紧张。大殿内安静到了极点,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偶尔有人因为紧张而微微挪动一下脚步,衣袂相互摩挲发出的细微声响,都在这片死寂般的寂静中显得格外突兀,格外刺耳。朱标身侧,盛镛、盛铭两兄弟身着鲜明铠甲,按刀肃然而立,他们正值三旬,身姿挺拔,目光如炬。自朱雄英幼年起,他们便奉命贴身护卫,十年如一日,寸步不离,已然成为朱雄英身边最坚实的屏障。

朱标轻咳两声,那略显沙哑的声音在空旷高大的大殿里悠悠回荡,终于打破了长久以来令人压抑的沉默。“朕自登基以来,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一心想要承继太祖高皇帝的宏图伟业,使天下百姓皆能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盛世的福祉。”他的声音虽然因为病痛而略显虚弱,却依旧饱含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与执着,“然而,天不遂人愿,朕这身体……”他微微停顿,目光缓缓地、逐一扫过殿下神情各异的群臣,“已难以负荷这江山社稷的千斤重担。”

就如同热油锅里突然滴入了冷水,群臣们顿时交头接耳起来,惊惶失措的神色迅速浮现在每一张脸上。他们纷纷“扑通”一声跪地,额头紧紧触地,急切地恳请皇帝保重龙体,收回这令人惶恐不安的想法。

“陛下,龙体定会安康无恙,万不可萌生此等念头啊!”“是啊,陛下春秋正盛,只要安心调养,必定能继续引领我大明这艘巨轮,乘风破浪,驶向更加昌盛的未来!”大臣们的恳请声此起彼伏,在大殿内不断回响,久久不散。

朱标轻轻摆了摆手,示意众人安静。待朝堂重新恢复寂静后,他接着说道:“朕意已决,朕欲将皇位禅让于朕之子,朱雄英。”

此言再度掀起惊涛骇浪,群臣们面面相觑,神色各异,有的满脸震惊,有的眉头紧锁,有的则若有所思。这时,征虏大将军蓝玉大步踏出,他身上的甲胄相互碰撞,发出清脆如铁的声响,只见他按剑跪地,目光炯炯如炬:“陛下此举,正合太祖遗训!雄英殿下乃开平王常遇春外孙,其血脉之中承继着太祖的神武与开平王的忠烈,臣等愿以颈血为誓,誓死辅佐新君!”蓝玉声落,殿中武将们齐刷刷按刀跪地,甲胄撞击青砖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如滚滚惊雷碾过,震人心魄。

紧随其后,五城兵马司都督徐允恭整肃衣冠,郑重地长揖及地:“臣忝掌京畿防务,必当为新君守好应天这至关重要的门户。昔年陛下监国之时,便常言太子仁厚似陛下,今观殿下举止,胸有丘壑,腹有经纬,必能承洪武之威严,开启永平之盛世。”他身后的文官集团纷纷颔首赞同,显然他们对此早有默契。

燕王朱棣尚未开口,左都督李景隆已抢步而出:“臣父中山王常言,太祖传位太子,便是为了立仁君。今太子传位殿下,正是顺应天命、合乎人心之举!臣愿将南军卫所精心整训完毕,交由新君任意调遣。”右都督徐增寿亦随之跪地,高声说道:“京营十万将士,唯新君马首是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常遇春之子常升、常茂兄弟更是慷慨激昂地出列,常升手按剑柄,气势如虹:“臣请为新君镇守辽东,定要让那女真部族见识我大明的赫赫军威!”常茂则声音洪亮地朗声道:“臣愿领山东沿海卫所,若有倭寇胆敢犯境,必教他们有来无回,片甲不留!”

殿中忽然响起一阵清脆的金属碰撞声,盛镛、盛铭兄弟同时单膝跪地,手抚剑柄,声如洪钟般宣誓:“臣等兄弟蒙太祖爷恩典,得以侍奉太子殿下左右。十年来,风雨无阻,寸步不离,今日亦敢立誓——有盛镛之剑在,必斩敢犯新君者;有盛铭之盾在,必护圣驾万无一失!”二人铠甲上那熠熠生辉的“忠”字纹章,在摇曳的烛火映照下,更显夺目,那正是朱元璋亲赐的“太祖亲军”徽记,承载着无上的荣耀与沉甸甸的责任。

朱标见状,眼中泛起丝丝暖意,欣慰地说道:“诸位爱卿忠诚可鉴,雄英得此辅佐,朕死亦无憾。”他慈爱地望向朱雄英,语重心长地说道,“雄英,你当铭记,这些都是太祖爷留下的柱石之臣——蓝爱卿乃你舅姥爷,随太祖征战半生,战功赫赫;徐爱卿掌五城兵马司多年,京畿防务交托于他,朕一百个放心;李景隆、徐增寿皆出身勋贵,却能亲冒矢石,冲锋在前;常家兄弟守边多年,更是将门虎子,威震四方。盛镛、盛铭兄弟之父,曾为太祖帐前校尉,你们自幼相伴,今后更要倚重他们的忠勇,他们定会护你周全。”

朱雄英跪地叩首,声音沉稳而坚定:“儿臣定当倚重诸位王叔、舅父,不敢有负太祖爷与父皇的殷切厚望。”

于是,一场关乎国家根本的盛大禅让仪式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朱标趁此机会,对中枢要职进行了重新排布:蓝玉晋封太子太师、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总掌全国军事调度,成为大明军事力量的核心领导者;徐允恭擢升内阁首辅,兼领五军都督府协理事务,自此军政要务集于一身,成为朝堂之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李景隆为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总督南军,手握南方军事大权;徐增寿为右军都督府右都督,掌京营卫戍,负责拱卫京师的安全;常升为辽东都指挥使,常茂为山东都指挥使,各自镇守边疆重镇,保家卫国;盛镛、盛铭兄弟则册封为“亲军都统”与“亲军副都统”,专司新君安保,统领太祖亲军卫两万精骑,成为朱雄英最贴身、最精锐的护卫力量。

筹备的日子里,应天城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全新的、蓬勃的活力。工匠们如同勤劳的工蚁,日夜穿梭于宫殿楼宇之间,不知疲倦地忙碌着。他们精心修缮每一处宫殿的飞檐斗拱,将那斑驳老旧的梁柱重新仔细漆刷,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重新焕发出耀眼夺目的光彩。都城的大街小巷也都装点一新,处处张灯结彩,鲜艳亮丽的绸缎与精美绝伦的灯笼相互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片喜庆而庄重的浓厚氛围。钦天监的官员们则整日埋头于古籍之中,仰观星象,夜以继日地推算,最终选定了八月十五这一黄道吉日。在古老的传说与神秘的星象学中,这一天象征着圆满与新生,寓意着新君登基之后,国家将迎来繁荣昌盛、蒸蒸日上的新纪元。

朱标将朱雄英召至御书房,这里曾是他与父亲朱元璋商讨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场所,如今,他要在这里将治国的重任与殷切的期望,郑重地传递给儿子。御书房外,盛镛、盛铭兄弟按刀而立,他们身上的铠甲在皎洁的月光下泛着冰冷的寒光,二人耳尖微动,如同警惕的猎豹,仔细辨别着周围的每一丝细微声响,不放过任何潜在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