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屠龙术传天下,大秦覆灭在预演(1 / 2)

“海燕不会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去学习如何在风暴中翱翔。”

“世上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是稀少的。”

“等待,就是在自我放弃。”

“同样的权力,它只属于敢于参与搏杀的人。”

“第二重要因素,就是军事执行力。”

“核心要点就是组织建设,将百姓从散兵游勇完成到纪律化军队的转变。”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从‘流寇’到‘政权’的转型。”

“军事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为政权保驾护航,以及摧毁敌方的制度运行。”

“当然,力图一步到位,那太容易扯到蛋了。”

“可以分阶段推进:初期以游击战消耗敌军,中期争夺战略要地,后期整合多方势力。”

“真是厉害!”

刘邦等人已经放弃了不切实际的梦。

天幕,太强大了。

但是,他们也要在未来的大变局中,获得自己的地位与身份。

听着涂羽一一将这些要点,揉碎了掰开了来讲。

让,天幕下的众人,对于如何从无到有地建立一个政权,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萧何、张良、韩信,你们可还有闯出‘汉初三杰’这等名号的志气?”

刘邦挥了挥手中的笔记,挑衅地问道。

“名号是打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韩信酷酷地回了一句,便低头记录起涂羽的话。

另外两人只是看了一眼刘邦,便相视而笑,继续忙自己的事了。

“前期新生政权实力孱弱,一定要采用灵活战术,即避实击虚,运动作战。”

“不要急于求成,要做到消化敌人资源、以战养战、分化敌人为主。”

“如避开坚城攻坚,可以学习黄巢的“转战万里,不据城池”,通过运动战,大量消耗朝廷的钱粮。”

“或如李自成“避实击虚”瓦解明军围剿,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活着是第一要务!”

“而在制定战略上,要做到非对称战争的维度操控。”

“简单说,就是要学会夹缝中生存。”

“夹缝中求生存?”张良有些诧异。

他所学的兵书《黄石公三略》,是通过构建了“政治—军事—民心”三位一体的治国框架。

这些都是在宏大叙事中做文章。

这种螺蛳壳中做道场,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与接触过的。

“如何做到呢?”

“第一种角度:流动性溢价。就是以己一技之长同敌方竞争,争夺空间与时间上的优势。”

“如明末李自成建立‘五营军制’,实现日行180里的机动能力。而明军只能日行60里,这就形成3倍时空优势。行兵布局就可以很从容了。”

“第二种:认知域作战。就是要深入了解敌人认知上的缺陷。”

“如元末张士诚利用元朝人迷信,在苏州搞出个‘二十八个江南天子’,让元廷误判威胁方向,为自己夺取高邮创造了战机。”

“第三种:生态链打击。就是利用生物摧毁敌方的生产体系。”

“明末农民军就有释放数万头梅花鹿,啃食庄稼引发次生灾害,使地主武装后勤崩溃速度加快40%。”

“原来是这样。就是盯着对方行政运行,以及军事行动的配合的各个方面进行进攻。”

张良开动聪明的大脑,刹那便明白了。

“你,明白啥?”

刘邦对于涂羽所讲,他只是记住了所讲。

但是,想窥探其中揭露的逻辑,并没有一点思路。

“他的意思就是说,用于军事的资源,它来源于生产、运输、分发使用等多个环节。”

张良想了想,便将自己的理解向刘邦说明。

“这些环节多而杂,敌方是没有能力完全维护好的。”

“为了竞争中获得优势,可有针对性的集中资源培养出自己的优势。”

“那么对方的认知、行动上的漏洞,己方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让对方大量消耗自己的资源。”

“这是把战争定义为比拼消耗资源的争夺,不是我们如今认知的胜负观念。”

“人也是一种资源。”

“一种很冷酷的思考方式。”

刘邦陷入了思考,同时,萧何等人也感觉耳目一新。

“资源积累,更简单说,是让起义成果经过制度转换成资源。”

接着传来天幕的声音,继续着传到天下的事业。

“这就是建立生产关系。”

“你说生产力?拜托,你是起义推翻旧朝廷,生产力会有什么天差地别的差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