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鉴定
两人围绕脚印的发现展开讨论,分析凶手可能的作案过程。“假设凶手在饭店关门后,大概 9点多来到这里,从窗户观察屋内情况,等待张北来进入后厨。等张北来进去后,凶手撬窗进入,实施犯罪,然后在 11点半左右,也就是张北来死亡时间,从窗户逃走。”张辉推测道。王帅思考片刻,说:“有道理,但我们还得找到更多证据来支持这个推测。比如,凶手撬窗的工具,作案时留下的其他痕迹等等。”</p>
与此同时。</p>
在刑侦技术实验室里,杨林和杨森正全神贯注地对从好再来东北菜后厨采集到的指纹和足迹进行鉴定分析。灯光下,各类先进的鉴定设备闪烁着幽光,仿佛在等待着它们揭示案件真相的那一刻。</p>
杨林坐在指纹鉴定仪器前,面前摆放着一沓指纹样本,这些样本分别来自服务员、厨师以及后厨现场采集的各处指纹。他将现场采集的指纹逐一录入鉴定系统,与服务员和厨师的指纹样本进行比对。仪器快速运转,发出轻微的嗡嗡声,屏幕上不断闪烁着各种数据和指纹图像。</p>
“杨森,你看,这几个指纹与服务员小李的指纹特征高度吻合,从纹线的类型、细节特征点的分布,到纹线的流向,几乎完全一致。”杨林指着屏幕上的指纹对比图说道。杨森凑过来,仔细观察着:“没错,特征点的匹配率超过了 90%,可以确定这就是小李的指纹。看来他平时在后厨操作时,在这些地方留下了痕迹。”</p>
随着比对工作的推进,大部分现场指纹都找到了对应的人员,均来自饭店的员工。然而,杨林并没有放松警惕,他深知,哪怕只有一枚指纹无法匹配,都可能成为案件的关键突破口。终于,所有指纹比对完成,除了员工的指纹外,并未发现陌生指纹。“看来凶手在作案过程中,对指纹的处理非常谨慎,没有留下自己的指纹,或者他戴了手套。”杨林皱着眉头说道。杨森点了点头:“不过,我们还有足迹线索,说不定能从那里找到关键信息。”</p>
两人将注意力转移到足迹鉴定工作上。杨森从文件袋里取出在厨房地面发现的两组陌生足迹的石膏模型,小心翼翼地放在工作台上。这两组足迹在现场勘查时就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如今要通过专业的鉴定手段,挖掘出更多关于犯罪嫌疑人的信息。</p>
杨森首先使用足迹测量仪,对其中一组足迹进行精确测量。“这组足迹的步长为 75厘米,步角为 5度,根据足迹学的相关公式,初步推算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175厘米。”他一边测量,一边向杨林汇报。杨林在一旁认真记录着数据,同时问道:“那体重方面呢?”杨森调整了一下测量仪的参数,继续测量足迹的压力分布情况:“从足迹的重压点和周围地面的受压痕迹来看,这组足迹对应的体重应该在 70公斤左右。重压点主要集中在脚掌前部和脚跟,说明嫌疑人行走时重心较为靠前,步伐稳健。”</p>
接着,杨森又对足迹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他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足迹的边缘和花纹。“这组足迹的鞋底花纹呈波浪状,磨损程度较为均匀,且磨损部位主要集中在脚掌和脚跟。从磨损情况来看,嫌疑人平时走路较多,可能从事需要长时间站立和行走的工作,比如快递员、外卖员或者推销员之类的。”杨森分析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