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1 / 2)

文豪1978 坐望敬亭 1770 字 11小时前

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眼看快到六月,林朝阳被李翰祥拉到了昌平的郊外。</p>

为了拍摄电影,他要复刻一个圆明园。</p>

园子刚刚开始修建,到现在半个多月时间,连个雏形都没有。</p>

李翰祥要复刻的并不是完整的圆明园,如果按照完整的圆明园来复刻,哪怕是再粗制滥造的办法,花费的也是一笔天文数字,他要复刻的只是局部几处场景。</p>

可即便如此,这处场景的耗资也是巨大的。</p>

为了《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燕京市在昌平郊外给李翰祥提供了一处了超过30000平方米的场地。</p>

在剧组的布景设计当中,仅一处大水法的布景,占地面积就达到了13000平方米,用木料超过300立方米,布景结构件需要近万件,耗资超过30万元。</p>

如今李翰祥理想中的“圆明园”还只是一片荒芜之地,但他的眼前却仿佛有千军万马,他带着林朝阳站在空旷野地的中央,单手掐腰,意气风发。</p>

以前他在香江、湾岛拍戏,尤其是拍古装戏,只能搞点假布景,如今到了祖国大陆,一出手就是几万平方米的拍摄场地,让李翰祥感觉以前的戏都白拍了。</p>

咱老李这辈子,就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p>

林朝阳在一旁静静的听着李翰祥阐述着拍(chui)摄(niu)理(bi)念,他很能理解老李同志的感受。</p>

拍一部电影,造一座城,没几個导演能拒绝这样的诱惑,看看他那便宜大侄子就知道了,堪称造城狂魔。</p>

李翰祥要在国内拍电影,政府部门给予的支持是全方位的。燕京市政府提供场地,合拍公司、燕影厂、青影厂负责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持。</p>

按照李翰祥的设想,大水法周围要有大片大片的草坪,燕影厂的道具人员就提出了用春小麦来代替草坪地办法。</p>

道具人员上个月试种了一下,这才半个多月的功夫,麦苗就已经长了两寸多高,密密麻麻的看起来跟草坪没什么区别。</p>

这么的面积,如果都铺上草坪至少需要三万块钱,而现在用春小麦代替,一下子就节省了大半的成本,惠而不费。</p>

“将来这里、这里还有这里,全都要移植名贵的树木,云杉、米兰、棕竹、龙柏……这些都弄好了,才有那么几分皇家气象。”</p>

李翰祥说到这里,面上难掩得意之色,仿佛将军在向别人炫耀他的战果。</p>

在空荡荡的“圆明园”里转了一圈,看完了场地之后,李翰祥拉着林朝阳上了车,跟他聊起了选角的事。</p>

《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是两部连拍,实际上就是一部电影,李翰祥早在几年前就想过拍摄一部以慈禧垂帘听政为背景的电影。</p>

不过当时由于他拍摄的《倾国倾城》和《瀛台泣血》两部电影上映,票房表现差强人意,邵氏对于他的拍摄计划并不看好。</p>

邵氏当时提出了一个条件,李翰祥如果想拍摄《垂帘听政》,他就必须再拍一部以太监为题材的悲喜剧,因为同是清宫题材,可以与《垂帘听政》一起拍摄,省去一部分资金。</p>

李翰祥当时被迫同意了这个要求,但却在演员人选上与邵氏发生了分歧。</p>

他想用林青霞演慈禧,可这个时候主持邵氏的方逸华却认为林青霞的形象不适合这个角色。</p>

这个时候的林青霞是湾岛的当红电影明星,但荧幕形象是偏清纯玉女型的,年纪也小,方逸华的想法其实也很合理。</p>

但李翰祥坚持己见,双方最后不欢而散,《垂帘听政》的拍摄计划也就此搁浅。</p>

如今,李翰祥远赴大陆拍电影,几经周折又拾起了这个题材,心目中的德宁喜出望外。</p>

“真不容易啊,上回发你的《小鞋子》都是两年前的事了。”</p>

“《天下德宁喜滋滋的翻了翻稿子,看着首页的标题,她带着几分八卦的口吻问道:“你写这部,就是因为跟燕影厂闹掰了是吧?”</p>

“你都听谁说的?”</p>

“什么听谁说的,这事早就传开了。”</p>

“别听他们胡说,这都是谣传。”</p>

“那你敢说伱写这部不是因为那件事?”</p>

章德宁的质问让林朝阳语塞,写的起因当然是因为那件事,可他并不是出于泄愤的目的。</p>

见他迟疑,章德宁以为他是被自己猜中了心思,洋洋自得。</p>

“哎呀!那句话可真没说错,宁得罪小人,莫得罪文人。</p>

你们这帮作家啊,心情一不好,就要拿起笔来战斗。</p>

当你们的敌人,一不小心就要遗臭万年,太可怕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