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一辈子都写不出来(1 / 2)

文豪1978 坐望敬亭 1694 字 11小时前

一辈子都写不出来

浙江,海盐县,武原镇。</p>

镇上的卫生院是栋二层小楼,看着小小的,却是镇上为数不多的多层建筑。</p>

于华上午迟到了半个小时,一路跟相熟的人打着招呼,进楼门的时候刚好碰上了院长下楼,他叫了一声院长,两人眼神交错。</p>

虽然院长什么话都没说,但那眼神还是让他感觉到了压力。</p>

什么时候能过上不为上班时间焦虑的日子啊,于华心中无望的叹了口气。</p>

来到诊室,这会儿还没患者,准确的说是患者一直就不多。</p>

现在的老百姓通常都是小病不用看,大病往大医院跑,于华干的是牙医,如今的人并不怎么注重口腔卫生,他干的最多的活就是拔牙,都是等到疼的不行了才来一拔了之。</p>

于华换了身白大褂,等了一会儿见没什么人来,便从包里掏出了一份杂志来,这就是他今天迟到的原因。</p>

武原镇是个小镇,镇上没有书店,要是买书的话就得去县里的新华书店,买报刊还好一点,镇上的邮局就有卖。</p>

不过这里卖的报刊种类也很有限,除了zJ省内的报刊之外,基本就是那种全国性的大报和知名杂志了,而且每种报刊的数量也不多。</p>

报纸还能多一点,杂志就是十本八本,卖光就没了,再想买只能去县里。</p>

于华今天特意赶了个早,在邮局开门前就等在门口,的啊!”</p>

提到《人民》,于华的脸上忍不住露出笑意,却又极力想隐藏。</p>

刚刚过去的3月份,他的短篇小说《星星》发表在了《人民》上,对他本人来说这当然是值得万分高兴的大好事,对于武原镇也如此。</p>

在这个人口只有两万人的小镇,很少有人会去讨论,更别说是写作。</p>

那些于华的同龄人,下了班的娱乐爱好包括了抽烟、喝酒、打牌、看电影、看电视……当同龄人享受着属于这个年纪该有的快乐时,唯独只有他躲在房间里,默默的埋头写作。</p>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小说发表了,而且是发表在《人民》上。</p>

这个新闻在武原镇这样的小镇上无疑是具有轰动性质的,旬月以来,他成了镇上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也成了人们口中的“大作家”。</p>

每每听到别人这样的调侃,于华心中高兴之余,也有些无奈。</p>

《星星》在《人民》发表,对他的写作生涯而言是个历史性时刻,但也仅此而已。</p>

这部短篇小说在发表之后并没有形成什么影响力和关注,更别提让他收获什么大的名声。</p>

于华心里也明白,想通过一部短篇小说就成名,那无疑是需要相当高的天赋和时运的,显然他的天赋并不高。</p>

时运倒是不错,遇到了陶老师这样愿意给年轻人机会的编辑。</p>

在燕京改稿时,于华跟《人民》编辑部的一些编辑混的还算熟悉,尤其是祝伟。</p>

据祝伟所说,其实他的《星星》和《你也走,我也走》距离编辑部的录用标准还是有一点距离的。</p>

是陶玉书觉得既然要培养年轻作家,就要给年轻人机会,据理力争的说服了主编王。</p>

一想到这件事,于华心中就对陶玉书这位伯乐充满了感激。</p>

他上次进京,一共改了两篇稿子,另一篇《你也走,我也走》也会在这个月的《人民》上发表。</p>

有了《星星》的经历,于华放平了心态,不再做着一作成名的美梦,可惜周围人的调侃、打趣始终萦绕在耳边。</p>

这些人也许是善意的,也许是恶意的,于华没有那个能力去分辨,他只期许他们的调侃能够一语成谶。</p>

“先别看了,去吃饭吧。”张姐说了一声。</p>

于华这才发现,这会儿现在已经是中午了。</p>

匆匆吃了口饭,他回到诊室继续看小说,这一看直到被走廊里的响动影响才回过神。</p>

于华看了看时间,还有十多分钟就要下班了,难怪外面有动静,这会儿单位里有人已经找借口提早离开了。</p>

他还沉浸在小说营造的氛围和故事中,难以自拔。</p>

这期《花城》发表的仅是《闯关东》一半的内容,于华用了一白天也只看了这一半内容的三分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