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李拓成名比林朝阳早,属于新时期以来。”</p>
林朝阳查看了一眼报纸上的文章,是一篇评论员文章,标题为《警惕封建文化的复辟――论‘寻根’的谬误》。</p>
不需要看文章内容,林朝阳便感觉到了一股浓浓的以政治角度解读寻根的味道,他接着往下面看去,内容果然与他想的差不多。</p>
“……寻根在思想倾向和价值估断上,表现的暧昧而复杂。在对封建文化表现出孺慕的同时,又对以儒家文化为规范的封建传统持拒绝态度。</p>
这种复杂且矛盾的态度从根本上来讲,就是缺乏科学辩证的眼光,是政治立场不坚定所带来的思想层面的左摇右摆。</p>
……</p>
他们将目光专注于乡村、边地、大漠等边远地区,将某些弱势文化作为的‘根’,而对广大的中原文化主流文化予以舍弃,这种论调是荒谬的。</p>
同时,这种将边缘文化、弱势文化视为先进文化的想法也是愚蠢的。</p>
……</p>
所有的都与政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寻根作为发展的一股潮流,期望完全摆脱政治的影响是不可能实现的,更不可能影响我们走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坚定步伐……”</p>
一篇评论员文章两千多字,林朝阳看了近十分钟。</p>
见他抬眼,李拓问道:“你怎么看?”</p>
“我坐着看。”</p>
一句俏皮话惹来李拓的怒目而视,林朝阳只得正色道:“文章里面有些论述是对的,不过他们这些人似乎总是习惯于过度解读。”</p>
林朝阳指着文章中的内容说道:“说态度复杂、暧昧,那是因为压根就没想着替谁去证明,去扛谁的大旗。好的文化我们捡起来、坏的文化我们丢回去,这很难理解吗?</p>
摒弃主流文化,推崇弱势文化,这更是子虚乌有的指控,我不过是在文章中举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而已。</p>
最后他非要升华到政治上,那是他的事。我谈文化,他谈政治,那大家就各谈各的嘛,何必总来攻讦呢?”</p>
听出了林朝阳话中的牢骚意味,李拓心里畅快了一些。</p>
“嘿嘿,你也有难受的时候。”</p>
林朝阳看了他一眼,眼中满是对他用这种方式找平衡的鄙夷。</p>
李拓清了清嗓子,又接着说道:“我们得警惕点了。一开始那些批判寻根的声音讨论的范畴还都是集中在层面,但我发现最近有些人开始从政治角度来解读了。”</p>
从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晚宴上周扬对自己发难后,林朝阳就知道,寻根在界的发展必定是躲不开被泛政治化讨论的命运。</p>
前几个月界对寻根的讨论如火如荼,甚至已经开始波及文化界和思想界,双方本来你来我往,吵的很欢乐。</p>
但《闯关东》的发表,一下子让寻根的支持者们在这场大讨论中占得了上风。</p>
大家说的再好,吵的再欢,都不如一部能够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作品的面世所能引起的效果好。</p>
《闯关东》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基调,六十余万字的篇幅尽管只发表了一半的内容,但其中大量的对于北方民俗文化的描写无不在诠释着寻根的理念。</p>
应该说,《闯关东》给界和广大的读者们树立了一个寻根的标杆。</p>
如果有人对比后世的寻根与林朝阳版的寻根,他就会发现,在林朝阳的语境诠释下,他所谓的寻根与后世的寻根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p>
后世的寻根在某种程度上是有迫切性的,它是一群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被打散了的文人迫切的想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自信的一种结果。</p>
但林朝阳的身上并没有这样的迫切性,他首先是自信的,所谓的“寻根”是要“寻传统文化中为我所用者”,就跟那些现代派的拿来主义和文化挪移一样。</p>
两者虽然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在根子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p>
因此林朝阳根本不惧某些人对寻根进行泛政治化的解读,只是这样的文章多了,确实有些让人烦恼。</p>
他明明不是这个意思,可这些人偏要去曲解,他总不可能不停的去为这种事去辩解。</p>
李拓又叹气道:“这些人啊,是换着角度来给我们添堵。朝阳,要不你再写一篇文章驳斥一下他们这些言论?”</p>
听着他的话,林朝阳心中确实产生了这样一股冲动。</p>
可冷静下来他又想到,这世界上恐怕没有什么比改变他人想法更难的事了,他就算是文章写的如何花团锦簇,恐怕也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p>
于是他意兴阑珊的摆了摆手,“算了,让他们吵去吧,等吵累了,也就好了。”</p>
李拓不禁有些失望,“我还指望着你给我们扛大旗呢!”</p>
“我看你是包藏祸心,想把我架在火上烤。”林朝阳揶揄了他一句。</p>
李拓委屈的反驳道:“我这怎么能是把你架在火上烤呢?你本来就在火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