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转内销
被纽豪斯从《纽约客》踢走,罗伯特·戈特利布事先并不知情。</p>
在那之前,家中聚会时他甚至还在跟林朝阳讨论今年《舌尖上的中国》的专栏内容。</p>
离开《纽约客》之后,罗伯特·戈特利布回到了他的老巢克瑙夫出版社,担任名誉总编辑,理论上他和纽豪斯仍就是员工和老板的关系。</p>
今天他打来电话,也是出于这个原因。</p>
蒂娜·布朗接手《纽约客》后,刻意冷落林朝阳,这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要不然麦克拉思不可能不联系林朝阳。</p>
新人新风气,蒂娜·布朗要为《纽约客》塑造出崭新的刊物风格,并无不妥。</p>
但她低估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影响力,不提去年连载时的风光,只说过去一个多月时间里《舌尖上的中国》的热卖和它的影响力,就完全值得《纽约客》</p>
大力拉拢。</p>
按照广告部门的估算,如果《舌尖上的中国》今年能够继续在《纽约客》连载,那么它为杂志带来的广告费增幅很有可能数倍于去年的成绩。</p>
这时蒂娜·布朗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巨大的错误,等她再联系林朝阳想补救,林朝阳却压根不给她这个机会。</p>
前而后恭,思之令人发笑。</p>
于是乎,就有了罗伯特·戈特利布今天的这通电话。</p>
在电话里,罗伯特·戈特利布的语气带着歉意,他这通电话打的也有些不得已,并不想让林朝阳为难。</p>
「我理解你的处境。不过罗伯特,我决定不再继续《舌尖上的中国》专栏不单纯是因为赌气。</p>
你也知道,我的主业是写,每年花出一段时间来写专栏确实要花费我很大的精力。</p>
另一方面,《纽约客》给的报酬确实不太高,写专栏偶尔尝尝鲜还好,总这么干性价比太低了。」</p>
林朝阳心平气和的跟罗伯特·戈特利布聊着他不再写专栏的原因,听完之后,罗伯特·戈特利布轻轻叹了口气。</p>
「以《舌尖上的中国》现在在美国社会的影响力,你不再继续发表专栏文章,实在令人遗憾。」”</p>
「遗憾肯定有一点,不过《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它新奇的内容输出模式。</p>
以后大家见得多了,也就不稀奇了。「</p>
林朝阳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朱迪斯·琼斯手底下负责的那些美食作家已经有人开始致敬他的写法了。</p>
未来一两年之内,美国的读者们可能会陆续看到《舌尖上的墨西哥》《舌尖上的意大利》《舌尖上的印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