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行星级 AI 治理开始实施,地球在迈向一级文明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尽管只有部分核心区域在贾维斯的引领下,借助全球资源强行达到一级文明水平。其中,赤道附近的区域因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了关键发展地带,新加坡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在 LY 集团和联盟的牵头下,成为了首个试点,一座集地球现有科技精华于一身的太空电梯在此拔地而起。
由于地球自转的特性,赤道附近拥有最大的线速度,这为太空电梯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能极大地降低将物体送入太空的成本,使得太空电梯的运行更加高效和经济。同时,地球静止轨道作为太空电梯理想的连接轨道,从赤道附近建设太空电梯能够更便捷地与之连接和同步,减少了轨道调整所带来的复杂性和能量消耗。
太空电梯的碳纳米管缆绳堪称科技的杰作,其中嵌入的量子纠缠态纳米机器人,如同缆绳的 “神经末梢”,通过量子隧穿效应实时感知应力变化。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赋予了纳米机器人瞬间响应的能力,一旦检测到缆绳出现断裂点,它们便会迅速分泌自修复材料,如同给缆绳注入了 “愈合剂”,确保缆绳的结构完整和安全。
回顾建设初期,大量的纳米 “蜘蛛型” 机器人从地球发射升空,它们如同勤劳的 “小蜘蛛”,凭借自身携带的推进器和吸附装置,在广袤的太空中自由穿梭,将预先制造好的碳纳米管组件精准地连接在一起,逐步搭建起太空电梯那宏伟的轨道框架。随着工程的推进,纳米 “装配型” 机器人闪亮登场,它们配备了高精度的机械手臂和先进的 3d 打印功能,在轨道上有条不紊地对电梯轿厢、能量传输设备、通信设施等进行安装和调试,如同技艺精湛的工匠,精心雕琢着每一个细节。
与此同时,纳米 “维护型” 机器人时刻坚守岗位,对已建成的部分进行不间断的检测和维护。一旦发现任何问题,它们便会立即采取行动进行修复,如同忠诚的卫士,确保整个建设过程的高效与安全。这支由数千万个不同功能的太空机器人组成的施工舰队,采用模块化设计,在完成施工任务后,它们并没有功成身退,而是潜伏在碳纳米管缆绳中,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它们以太空垃圾为原料,通过拓扑异构酶重组金属原子排列,生长出具有生物代谢特征的活体电梯井,其受损部位能像珊瑚礁般自我修复,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在轨道上,贾维斯进行了精心的优化,设置了大量的量子节点群。这些量子节点群如同一个个敏锐的 “眼睛”,实时模拟着地球 - 电梯 - 空间站的引力场动态。尤其是当太空电梯轿厢经过时,轿厢的质量成为了一个关键因素。量子节点能够敏锐地感知轿厢质量所引起的周围量子态的微妙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实时调整弦的维度蜷缩率,通过改变超对称伙伴粒子的耦合强度,使轨道局部刚度提升至中子星物质级别(103? pa)。这意味着在轿厢经过的区域,轨道能够承受极大的压力和拉力,为轿厢的安全通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在其他区段,轨道则保持柔性,以抵御飓风等恶劣气象条件的影响,展现出了设计的精妙和科学的智慧。
量子纠缠信道被巧妙地部署在轨道各节点,实现了地球与太空基地的瞬时通信。这使得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迅速和准确,为太空电梯的运行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电梯轿厢内部,同样充满了科技的智慧。轿厢内壁植入了基因编辑后的「水熊虫 - 太岁」混合生物膜。水熊虫,这种地球上已知最顽强的生物之一,能够在高辐射、低温、高压等各种极端环境下生存;太岁,一种具有独特代谢能力的生物复合体。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两者的有利基因进行组合,使生物膜具备了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的能力,能够在太空电梯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有效地调节空气成分,维持轿厢内适宜的气体环境。不仅如此,在某些其他区域的电梯内部还种植了逆熵蕨类,其叶绿体经过基因改造后可吸收轿厢穿越大气层时摩擦产生的红外辐射,转化为可供呼吸的负熵氧气流,进一步提升了轿厢内的生态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