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皇命难违(1 / 2)

五次元世界 gz文青 1747 字 1个月前

秦皇嬴政吞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这位自认为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的人,觉得还用“王”显得太俗气,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于是就用了“皇帝”这个称号。

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

全国统一后,丞相王绾等大臣早朝时对秦始皇说: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臣恳请皇上派几位皇子到那里去主政。

秦始皇威武地端坐在朝堂上,思索了一会儿后说:寡人想听听其他大臣的意见。

台下跪着朝拜的大臣们就议论开了,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跪在前排左边的赵高就抬起头来说:臣赵高认为,王丞相所言极是,吾皇应尽快将扶苏、公子高、公子将闾分封到那里为王。

秦始皇听了,立起身来捋一把代表他尊严的胡须问道:爱卿的意思,少子胡亥应该分封到哪里呢?

赵高尽管埋着头在与秦始皇说话,可他用眼睛的余光看到,皇上正朝他走来。他清楚,胡亥在皇上的众多皇子中,是一位昏庸好色,胸无大志的人。可是,再怎么说,他毕竟也是皇上的第二个儿子。

赵高听到秦始皇的脚步声已到身边,额头上的汗水立刻像开了闸门一般,一股脑地涌出来,匍匐在地的他挽起袖子擦了一把说:臣以为,皇上应该将胡亥留在京城咸阳,用汝的雄才大略言传声教,锻炼他能为皇上挑重担的能力。

可秦始皇只从赵高身边走过,并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他竟然独着四方步来到了李斯边上,问道:寡人想听听李廷尉的意见。

李斯立刻战战兢兢地说:愚臣认为,吾皇应该吸取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候的教训。他当年封了不少诸侯,可到后来,他的子孙们全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使得周武王也没法禁止。鉴于此,臣以为分封的办法不好。

秦始皇停下脚步,点点他高贵威武的头颅问道:依爱卿之见?

李斯还是有些诚惶诚恐: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

秦始皇立刻转身快步地回到龙椅上端坐好说:爱卿李廷尉的意见,正合寡人的心意。尔继续说下去,让众爱卿们也听听,议论议论嘛。

李斯就大胆地谈出如何废除分封的办法,改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策。

秦始皇听了以后,甚是欣慰地说:寡人完全准奏。其实,这样的治国方略,在他消灭了最后一个王朝韩国时,他就已经想到了。将来如何治理庞大的国家,国家机构的组成,是关系到他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政令能否传达到底层去的关键环节。

的确,秦始皇按照李斯的建议,将统一后的七个国家行政区域全部打乱,按照郡县制进行了重新分割,按照战功等级进行封赏官员。这样 一来,他每天看下面送来的竹简奏章,都有一百二十多斤,并且不看完他是不休息的。这也充分体现了,新的国家将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一人的手中了。

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都没有统一的制度,货币、尺寸、重量、以及官方语言等等,都是各自为阵,朝廷推行的一切改革,颁布的一切治国理政制度,也很难一竿子到底,给官府和群众也带来许多不便。为此,秦始皇就在全国掀起度量衡的统一,并将车辆两个轮子距离的尺寸也统一为六尺,根据这个尺寸在全国各地大修管道——秦驰道。车轮与道路相同了,车辆在全国各地往来就更加方便了,这就是史书记载的“车同轨”改革。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秦始皇就颁诏全国采用比较简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一来,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得多了。这项改革,就是史书记载的“书同文”!

秦始皇正在大刀阔斧地从事国内改革时,可北方的匈奴却打了进来。匈奴本来是统一后的大秦帝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在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去抵抗,很顺利的就将河套一带地区收了回来,设置了四十四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