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金窝银窝不如咱这热乎窝(1 / 2)

龙煞站在村口新修的柏油路上,瞅着来来往往的小轿车,眼眶子不由得发热。三年前这儿还是条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烂泥路,如今路灯杆儿齐刷刷地立着,太阳能板在顶头闪着光,像一排站岗的兵。身后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声,二柱子开着新买的大铁牛,车斗里装满了要发往南方的山楂酒,扯着嗓子喊:“龙哥!县里来电话,说电视台要拍咱村的致富经!”

这话让龙煞想起头年穷得叮当响的光景。那时候谁家能吃上顿红烧肉都算过年,现在家家户户的小洋楼拔地而起,玻璃窗擦得锃亮,院里停着电动车、小汽车。老李家媳妇以前连件新衣裳都舍不得买,如今烫着卷发,在民宿里给游客当起了讲解员,涂着红指甲的手往墙上的老照片一指:“瞧见没?这是俺们以前住的土坯房!”

村东头的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如今鸟枪换炮,新上的智能生产线“嗡嗡”转得欢实。以前做果干靠人工翻晒,现在机器自动控温,产量翻了十倍不止。龙煞蹲在监控室里,盯着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突然听见外头吵吵起来。跑出去一瞧,两辆大货车堵在门口,司机跳着脚嚷嚷:“咋回事?订好的货咋又没了?”原来邻市的超市临时加单,库存早就见底了。

旅游这块更是火得一塌糊涂。每到周末,民宿集群的红灯笼齐刷刷亮起,像一串儿小太阳。二柱子的二人转从村委会挪到了民俗文化广场,台下坐满了举着手机录像的游客。有回省城来的老板看完演出,当场拽住龙煞的胳膊:“兄弟,咱合作开发文旅项目咋样?我出三千万!”龙煞心里“咯噔”一下,手上的功夫茶差点洒出来——这钱,顶得上村里三年的收入!

人才基地也成了香饽饽。小林带着几个大学生捣鼓出的蓝莓酵素饮料,刚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实验室里整天“叮叮当当”,玻璃器皿碰撞的声音听着比过年的鞭炮还顺耳。有天龙煞去送饭,正撞见几个年轻人围着显微镜争论,桌子上摊着写满公式的草稿纸。“龙哥!”小林眼睛亮晶晶的,“我们培育出抗冻新品种了,零下三十度都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