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疑惑(2 / 2)

这只是小冰河时期的一部分。

小冰河时期的这些灾害,极大地削弱了明朝国力,加剧了社会矛盾,成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归梵当初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很同情崇祯,哪个像他那么倒霉?

随后归梵仔细看了这段时间的历史。

1637 - 1639 年:这一阶段旱灾初现且逐渐加剧。1637 年,江南部分地区开始出现降水不足的情况,河流径流量减少,一些小型湖泊水位下降。到 1638 年,旱灾范围进一步扩大,江苏、浙江、安徽等多地的农田因缺水干裂,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减产。1639 年,旱灾达到高峰,江南大地赤地千里,百姓掘井取水,井水也常干涸,许多地方的百姓为了寻找水源不得不背井离乡。

? 1640 - 1641 年:水旱灾害交替发生。1640 年初,持续的旱灾使得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然而,到了夏季,气候突然转变,暴雨倾盆而下,长时间的降雨导致河水泛滥,堤坝决口。江苏的太湖周边、浙江的杭嘉湖平原等地区沦为泽国,大量村庄被淹,百姓的房屋被冲毁,之前旱灾中幸存的少量农作物也被洪水一扫而光。1641 年,类似的情况再次上演,年初干旱,夏季洪涝,百姓苦不堪言。

? 1642 - 1644 年:水灾占据主导。1642 年,江南地区迎来了持续性的强降雨,长江、淮河等主要河流的水位急剧上升,沿岸地区遭受严重的洪水灾害。南京、扬州等重要城市也受到洪水威胁,城内积水严重,街道可行舟。1643 - 1644 年,洪水灾害依旧肆虐,不仅淹没农田,还破坏了大量的水利设施,使得江南地区原本发达的灌溉系统瘫痪,进一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从总体来看,先是旱灾,随后过渡到水旱灾害交替发生,最后就是水灾。

归梵突然想到,宁家村的土地更早之前是不是发生了旱灾?

随后她去找守在宁安庙庙门口的杏熹询问了这件事。

归梵从清晨醒来后,那梦中诡异的场景始终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她越发觉得宁家村这些看似偶然的灾祸背后,似乎隐藏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思索再三,她决定去找杏熹,试图从这位见证了宁家村诸多岁月变迁的灵植精怪口中,探寻更多线索。

归梵匆匆来到杏熹所在的灵植园,此时杏熹正悠然地照料着周围的花草。看到归梵一脸严肃地走来,杏熹不禁好奇地歪了歪头,问道:“仙女,你这是怎么啦?神色如此凝重。”

归梵没有丝毫耽搁,径直问道:“杏熹,你仔细回想一下,在咱们经历水旱交替的更早之前,是不是有过连续几年的旱灾?”

杏熹听闻,微微一愣,随即陷入了沉思。她闭上眼睛,细细梳理着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只有微风轻轻拂过,带动周围的花草沙沙作响。

过了好一会儿,杏熹缓缓睁开眼睛,眼中闪过一丝恍然,说道:“确实有这么回事。

那时候,我虽然还没有修成人形,但意识已经成熟,有了记忆和思考的能力。记得那几年,天气异常干旱,土地干裂,水源变得极为稀缺。

为了储存珍贵的水源,我一直抑制着自己开花结果的本能,所以对那段时间的记忆格外深刻,稍微一想就记起来了。”

归梵听闻,心中一凛。看来宁家村的旱灾并非偶然,而且在时间线上似乎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规律。

她继续追问道:“那你还记得当时有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任何细微的异常都可能是关键线索。”

杏熹再次陷入沉思,努力在记忆的长河中搜寻着可能有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