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入京(1 / 2)

延平宫史 与枫言 1564 字 2天前

一群商客围坐桌前,手中挥着酒杯,讨论着京城的见闻。

个个衣着光鲜,谈吐不凡,显然是常年往返于京城与各地之间的行商。

“听说了吗?今儿朝中天官府组织了一场大宴,犒劳天下文武,天子亲自出席了呢!”

“新帝登基不久,却这般礼贤下士,真乃明君。”

“是啊,如今国泰民安,咱们行商也方便了许多。”

听着商客们的谈话,李夕静心中感慨。

京城果然繁华热闹,机会众多。

或许,自己真的能在这繁华之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哼,你们这些人啊,只看到了表面的风光。”

这时,一位身着深色锦袍、面容略显沧桑的中年商人冷笑一声,放下手中的酒杯。

“这天官府的水,深着呢。”

众人微微一怔,原本热烈的气氛瞬间冷了几分。

一位年轻些的商人不禁问道。

“您这话怎讲?难道这其中还有什么隐情不成?”

李夕静也注意到这边的谈话,心中暗暗惊讶。

这商人能说出这番话,想必不是普通人。

“这场大宴,说是犒劳,实则是新帝在拉拢人心,巩固自己的地位。

那些个文武大臣,又有几个是真心为国为民,还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和权势地位。”

他神色凝重。

“如今朝堂之上,党派林立,新帝虽有心整治,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不然朝中那些贪官污吏怎的如今无一人落马?

这场天官府的大宴,不过是各方势力暂时的妥协与平衡罢了。”

商客们有的点头赞同,有的则不以为意地摇摇头,继续喝着酒,谈论着各自的话题。

李夕静轻叹一声,继续吃着面,不再理会那些商客的议论。

自己距离那个权力的中心还很遥远,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进入京城,找到一个安身之处。

“我们行商之人,看似远离朝堂纷争,但一旦朝局有变,生意上也难免会受到波及。

就拿上次的盐铁令来说,不过是朝堂上几方势力争斗的结果,却让我们这些做盐铁生意的人损失惨重。”

“您这话说得有些严重了吧。”

一位沉默寡言的老者缓缓开口。

“新帝登基以来,推行了不少利民的政策,减免赋税、兴修水利。

百姓的日子确实比以前好过了些,这朝局的稳定,对我们行商来说,也是好事啊。”

中年商人轻哼一声,摇头道。

“老丈,您只瞧了个大概。这朝堂之上,岂是表面这般简单?

新帝的利民之策虽好,可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

就说那水利修缮,拨款层层克扣,到了地方所剩无几,真正用于工程的能有几何?还不是便宜了那些贪官污吏。”

桌上众人交头接耳,一位白面无须的年轻商人接话。

“听闻天官府中,官员们为争权夺利,互相倾轧之事时有发生。

这次大宴,怕也是新帝为安抚各方势力而为之,只是不知能安稳几时。”

老者微微皱眉,捻须沉思片刻。

“即便如此,我们行商之人,在这世道之中求生存,也唯有顺应时势。

当下新帝初立,尚有励精图治之心,我们只要守法经营,总还能寻得几分商机。”

“老丈所言有理,可这京城物价飞涨,咱们的生意成本越来越高,利润愈发微薄。

就说这丝绸生意,原料进价翻了倍,运输路上关卡又多,各种税费加起来,卖出的价钱却不见涨多少。

长此以往,如何是好?”

一位做丝绸买卖的商人愁眉苦脸地诉着苦。

众人纷纷叹气,正说着,店小二匆匆走来添酒,不小心碰倒了一个酒杯。

酒水洒在桌上,他慌忙道歉。

李夕静抬头望向店小二,只见他身形瘦小,面容清秀,眉眼间却带着几分焦急,似乎有什么急事在身。

中年商人不耐烦地挥挥手,让他退下。

“如今我们不能只看眼前这些表面的繁荣,得早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