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捐身躯举家悲伤 想隐瞒输于火光(1 / 2)

浊流滚滚 泾河流 2388 字 1天前

也许是靠北方的缘由,也许是山梁上空气流动快,使得山里的冬天,比平川里来的更早。一场大风刮过,跟着而来的就是遮天白云,虽然天色没那么黑暗,依然落下了絮絮白雪,老祖先留下的谚语说得真切:明雪暗雨,真是恰如其分,随着白雪落下,气温骤然降了许多,寒风带着冰冷,袭击行人,人们嘴里呼出的热气,瞬间吹的无影无踪。连续一夜的飞雪,把整个山梁素裹起来,仿佛给大地披上白色行装。

第二天,天晴了,太阳的光芒,看似鲜艳,却失去了往日的温暖,凛冽北风带来的冷气,无情的横扫着大地,把寒冷送到每个角落。

大雪似乎想用它的冷酷无情,欲想把地面上一切物体全部覆盖,而山沟里被霜蹂躏过的狗尾草,似乎很倔犟,虽然头顶雪花,却依然挺身而立,不被压弯。就像地位俾微的庄稼人,却能坚强的在生活的道路上,直起腰杆一样。

下雪了,地里的活路少了,可庄稼人却闲不下来,他们利用这个农闲期间,准备着一年烧炕用的柴火。就是把山上,雪也不能让它低头的狗尾草割回,堆积起来,用来烧炕取暖和做饭。又用?头把枝杆比较粗壮的灌木,砍断背回,用来蒸馍,灌木火硬耐烧。

夏季收的麦稼杆,成了牲口的过冬草,庄稼人还真舍不得烧它。 张家堡东家张国良,躺在热炕上抽着烟。一切事都让管家安排好了,他也不去管那些琐碎事,显得清闲了许多。

突然,管家长锁快步走了进门,嘴里急促的喊着:“二老爷,不好了,三老爷出事了。”

玉芝慌忙迎了出来,急忙问道:“老三怎么了?”

正在抽烟的张国良,意识很清醒,听到老三出事,猛的坐了起来,大声问道:“老三怎么啦?快说老三怎么啦?” 直瞪瞪看着长锁,等待着他的回答。

长锁把刚接到书信,送到张国良的手中。张国良颤巍巍的打开书信,只见上边写道:

副官:张国才,十月三日,山东大战,英勇杀敌,为国捐躯。英年早逝,将士皆哀。遗骨难归,就地掩埋。书信回乡,传书致哀。

西北野战军司令部

十月五日

张国良看到简短的书信中,“为国捐躯”四个字特别刺眼,他眼里不由得流下泪来。为了不惊动母亲,张国良立刻对长锁和妻子说道:“老三的死,千万不能让母亲知道,消息不能外露,让我去往省城打听一下,尽量把老三遗骨找到,带回家后,再告诉其他人。”

十月五日的信,收到信息已是十一月中旬,过去了一月有余,张国良想着去,找到弟弟遗骨带回,让弟弟魂归故乡,就立刻启程,赶着雪路,顾不了寒冷,去往省城。

到省城后才打听到:西北军和蒋介石部队山东大战已失败,剩余人员被俘收编,所在兵团已不存在。前边阵亡战士,被就地掩埋,后边牺牲战士,被打扫战场时,遗体全部被扔进黄河。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能有信息的,就是带官衔的军官,一般士兵,没人传递信息,杳无音信,家里人也没法知道,他们在外边是死是活?就是死了埋在那里,也只有天知道。

张国才报丧信函,也是未失败前所发,若是战败后,恐怕就不会有音讯,现在想找到遇难者遗体,已难于登天。张国良没有打听到任何确切信息,只好回家。

真是 闯荡男儿争自由, 甘洒热血写春秋。

青山处处埋忠骨, 魂魄归河万里游。

山东大战到底是什么战争?张国良也向有关人员了解清楚,就是冯玉祥和蒋介石之间的军阀混战,后称中原大战。这些军人,一代年轻人就成了混战的牺牲品,要问他们到底为什么捐躯?让他们自己恐怕也说不清楚。其他人那就更说不清楚,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四方,就是他们心中的大志,普通人肯定理解不了,志成那就是风光无限,不成则成无名怨鬼。

张国良想祭奠老三一番,想起老母亲,不知怎么给老人家说明?她老人家知道后怎么能接受得了?老太太,整天嘴里念叨着三儿,盼着他的书信,盼来盼去,谁知道盼来的竟是这样一个噩耗。张国良流着眼泪,心里没了主意,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

长锁看着张国良难受的样子,又想到,在自己眼前长大的棒小伙,说没就没了,禁不住也流下泪来。他抹了把眼泪,上前给张国良进言道:“三老爷的事,暂时就给老太太不要说了,她年龄大了,恐怕经不住这样的打击。三老爷不在了,我们知道了,就要祭奠一番,咱们在偏房里设一个灵堂,把三老爷的灵位供奉起来,烧点香表冥币,让三老爷的在天之灵,得到点安慰,我们的心里,也能好受点,不知你的意思怎么办好?”

张国良听了点点头,给长锁叮嘱道:“这些事你去安排,给所有人都要说清楚,千万不要让老娘知道,在老娘面前,都要装的像没事一样,隐藏一时是一时,既要祭奠老三,又要保持家里安宁,母亲不能再出事了。”

“明白,我这就去安排。”长锁出去,在油坊叫了两个伙计,把偏房收拾了一番,把灵堂布置起来,写了牌位,点上蜡烛,插上供香,又让小兰背着老太太,把张国才的军人照从相框取了下来,放在灵牌下边,又让厨房做了献饭,以及贡品摆了一桌子。

张国良也查看后,让给挂上吊纸,做纸花装饰起来。灵堂布置好,一种庄严肃穆,伤感凄然的气氛,油然而生。张国良也就开始,白天续蜡供香,晚上烧纸祭奠。他不知弟弟死在哪里?又埋在何处?只知道信报遇难日期:十月三日,他把这个日子记着,当成祭日。

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在家里,为在外亡的灵送行,希望通过祭奠祈祷,能把弟弟漂流在外的孤魂送上天堂,不能让他的灵魂,在他乡四处漂荡。

在家祭奠,难免心中悲伤,对亲人那种思念,有着割不断的牵挂,这些也只能暗暗流泪,不敢张扬,就怕母亲觉察。现在就想如何保护好老太太的身体不受打击。

就这样,每天祭奠亡灵,成了张国良和一家人每晚必做的事情。张国良打算祭奠七天后,给三弟立个衣冠冢,将三弟的遗物埋在里边,留个永久坟头,以后纪念也就有了去处。

真是: 兄弟亲情难割舍,悲伤如剑刺心窝。

临别拥抱昨日影,怎奈今日阴阳隔。

就在张国良祭奠弟弟的第五天晚上,天黑无事,老夫人躺在自己的炕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像是朦胧的睡着了,可细微的声音都能把她惊醒,醒来后就失眠。

身边的小兰为了照顾好老太太,麻油灯通夜不敢熄灭。见老太太动身,小兰就连忙询问,“婆,你需要什么?给我说一声,我给你取来,你躺着不要动。”小兰就怕老太太年事已高,万一有个磕碰,或者跌倒摔了,那就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