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光谱(前1300-安阳)(1 / 2)

殷墟的甲骨窖穴里,林羽借着牛脂灯的光,发现新出土的甲骨上有刻意伪造的“商王狩猎遇外星人”刻辞。系统警报:“齿轮组织植入‘文明外源论’伪证,试图动摇殷商文明的主体性。”他用放大镜观察刻痕:“此甲骨‘贞’字刀法粗劣,且‘田’字方框不闭合,与武丁时期工整的‘宾组卜辞’迥异。”

贞人祖甲放下刻刀,露出袖口的“干支表”刺青:“先生可知,我族用天干地支纪日已三百年?昨夜占卜,商王问‘黍粟丰稔’,而非‘怪力乱神’,此乃我商文明重实际、远虚妄的明证。”林羽展开从同时期埃及带回的纸草历,上面的“天狼星周期”与商代“阴阳合历”竟同为文明对星辰的理性观测。

破晓时分,林羽与祖甲将伪造甲骨投入篝火,真甲骨的“日”“月”“星”刻纹在火光中形成光谱。他突然想起未来博物馆的“甲骨光年”展览——每片甲骨都是一个光谱仪,既折射着商代的文明频率,也反射着人类认知宇宙的共同波段。

文明的光谱仪(∞·光子文明)

在光子文明的光谱实验室,林羽与钟表匠(此刻已是“文明光谱学家”)分析着不同文明的电磁辐射频率。商代甲骨的“象形光子”、埃及纸草的“表音光子”、未来全息文字的“量子光子”,共同构成文明的可见光谱。

“看这个,”钟表匠指着光谱中的“文明蓝移”现象,“当两个文明相互靠近时,其光子频率会产生协同增强效应。”林羽调出甲骨与纸草的光子共振数据,发现“星”字的甲骨刻痕与埃及“星辰”符号在紫外线波段完全重合:“这就是文明的‘宇宙通用频率’,证明人类对星空的好奇,是超越语言的光子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