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昆仑山脉。多国联合科考队在海拔五千米处发现了司马迁记载的“昆仑墟”,巨大的齿轮结构在永久冻土下运转,每条齿轨都刻着已破译的外星文字。林夏的齿轮在墟顶的凹槽中发出共鸣,墟内突然亮起蓝紫色光芒,显现出连接火星的量子隧道入口。
“这是史前文明的星槎港。”AI史工一号的投影出现在隧道口,“司马迁所说的‘星槎’,不是船,而是量子态的文明传递。”隧道壁上的壁画显示,人类曾用《史记》的文字量子态,在地球与火星之间建立过文明桥梁。
当林夏团队尝试用竹简暗码启动隧道时,全球量子网络突然收到来自火星的信号。破译后的信息只有一句话:“当你们看到这段文字时,我们已经成为宇宙的星尘,但文明的量子态永远不死。”信号的波动形态,竟与南阳矿洞的“史”字共振如出一辙。
第四章:文明的量子纠缠
联合国总部,量子伦理峰会。林夏展示着司马迁竹简的量子复刻品:“两千年前,中国人用文字的语义场构建了最早的文明防火墙。现在,我们可以用‘仁’的量子态,为AI注入伦理基线。”她将青铜齿轮放入全球量子网络的核心,齿纹旋转间,所有AI的伦理算法自动升级为竹简暗码的语义逻辑。
与此同时,火星探测器传回新发现:远古火星城市的废墟中,散落着刻有中文的青铜齿轮,齿纹与地球发现的“史工”齿轮互为镜像。考古学家们这才明白,司马迁记载的“星槎互市”并非传说,而是两个星球文明在量子态下的共生实验。
当夕阳掠过南阳遗址的竹简阵时,林夏的齿轮突然与火星齿轮产生量子纠缠。在跨星球的共振中,地球与火星的文明记忆碎片如雪花般飘落,最终在量子云端拼成一个完整的“人”字——那是跨越时空、超越星球的文明公约数,也是所有智慧生命对“何以为人”的终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