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府后,审视江南局势图,焦虑不已。
尽管已知李武兵败未必属实,但即便局势能扭转,他若连南京都保不住,任叛军掌控江南,如何面对未来?即便圣上宽恕,他也难以释怀。监国期间已是如此局面,若日后登基,又如何对抗朝中老臣?
“唉,这局面该如何收拾才好……”
数日后。
朱高炽接连下达了几项指令。其一是命锦衣卫严密监视南京城中的几位关键人物,以免李景隆重演开金川门的旧事;其二则是将江南留守的兵力悉数调往南京城内加强防御。
然而,命令刚下达不久便传来噩耗:驻守南京的一支部队在夜间遭朱允炆部偷袭,竟全体投降!
这支变节的部队正是先前南京守军投诚后的部分力量,在通济门一带驻扎。所谓夜袭,恐不过是幌子。他们早与朱允炆有所勾结,伺机行事。
此事发生后,江南局势愈发紧张。朱高炽为此忧心忡忡之际,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急匆匆闯入书房。
“公子,出大事了!”纪纲声音急促。
听到这话,朱高炽眉头紧皱,“又怎么了?莫非南京失守了?”
纪纲摇头,“非江南之事,近两日北方各地文人又闹腾起来……”
这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文人素来对李武怀恨在心,如今他遇险,这些人跳出来落井下石不足为奇。
朱高炽稍作沉思,“具体何事?”
纪纲答道:“近日北方文人纷纷上书,称建文帝朱允炆本欲归隐,因见圣上贤明才自愿退位。未曾想圣上纵容国师祸乱朝政,朱允炆迫不得已才举兵反抗。”
“如今各地文人联合上奏,要求公子废止国师新政,派使者与朱允炆议和,劝其停战。”
听完纪纲所述,朱高炽怒不可遏,“若我不从呢?”
纪纲略显迟疑,随即神情复杂,“他们并未提及后果,但属下推测,他们可能趁江南混乱、北方战局不利之机,如往常一般兴风作浪,向公子施压。”“这些文人就不怕将来被清算吗?”
朱高炽内心充满无奈,那些文官实在狡猾,选在这个时机发难,理由也找得恰到好处。
一方面,李武在北方遇挫,对他们的控制力减弱;另一方面,朝廷主力被迫集中在江南平叛。这种情况下,再强硬打压已不可能。
\"公子,此事该如何应对?要不要派人对付那些文官?\"纪纲问道。
朱高炽沉默片刻,怒意稍退,转为深深叹息:\"他们敢此刻发难,背后必有靠山。即便抓了,也只是小鱼小虾。我不像李先生,地方官未必买我的账,欺上瞒下的事少不了。眼下只能以江南为重,守住南京,等父皇回朝,一切自会解决。\"
\"是。\"纪纲虽不甘心,但朱高炽所言确是实情,最终只好遵从吩咐。
不久后,北方部分城镇的世家、学阀首领聚集,商议来自京城的新消息。
\"朱高炽对我们的行动置之不理,据说他不打算插手。\"
\"哼,那妖道不在,他一个年轻人,有何能力管束我们?\"
\"但他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这不是白费力气?\"
\"若他执意维持现状,我们该如何废除那妖道的新政?\"
\"若真如此,只有两条路:要么妥协,要么支持叛军。\"
\"但若那妖道从草原返回,叛军难敌朝廷。\"
\"阁下糊涂,我们无需公开支持叛军,只需暗中相助,便可坐收渔翁之利。\"
若是幸运的话,或许能迫使朝廷废除新政的一部分,甚至李武与朱棣真的倒在北方,朱允炆重登皇位,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好事,毕竟建文帝一向重视文人。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保持现状。
“嗯,有道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吃亏。若建文帝能夺回南京,我们可以派人与他联络,送去些银两,顺便提供些北方的情报。”
那些“老鼠”小心翼翼地藏匿在暗处。
他们卑劣地策划着阴谋。
与此同时。
北方草原上。
狼居胥山脚下。
李武与朱棣从容地在军帐中饮茶。
他们对大明的情况毫不担忧。
李武早已备好后招,十万人马悄然驻扎在山海关附近。
这支军队随时可回援。
虽不担忧,但总有在意之事。
朱棣喝茶时略显不满地说:
“好几天了,仍未有消息传来。”
毕竟路途遥远,探子往返需时。
他此刻对大明的情况一无所知。
李武在北平留有分身,他对那边情况应有所知。
朱棣含意深长地问:“不知李先生可知晓些什么?”
李武自然明白朱棣所想,无需故弄玄虚,直接说道:
“这几日有两件大事发生。”
朱棣立刻专注起来。
“莫非又是那些文人惹事?”
“文人确是再度出面生事,不过李某觉得,陛下更在意的应是另一件事。”李武微笑道,
“朱允炆在江南起兵了。”
“朱允炆?”朱棣听后愣住,反应过来后脸色微怒,“朕多方筹谋,却没想到那小子竟敢作乱,他有何资格?”
李武道:“他起兵,我也感到意外,但此事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朱棣点头认可,又问:“李先生,朱允炆起兵,文人又活跃起来,是否该动手了?”
“时机未到。”李武平静道,“朱允炆并非关键,那些藏匿在暗处的老鼠还未现身,不将它们一网打尽,我们的计划便毫无意义。”
朱棣迟疑地问:“不知何时才是时机?”
李武毫不犹豫地说:“必须等到更多人公开支持朱允炆时才行,但从现状来看,大多数人仍在观望,暗中活动,因此我认为当前朝局尚不够紧迫,还需施加更强力的**。”
听到这话,朱棣顿时来了兴趣。
“李先生有何建议?”
李武眼神微动,略作沉思后,嘴角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不妨再散布一个虚假情报,就说我们的军队遭到草原联军围攻,连连失利,而我终究只是凡人,中箭后伤口感染,持续高烧,生命垂危。这或许能……”朱棣听后立刻领会了李武的意图:欲擒故纵,清除隐藏的隐患。即便需要付出一定代价,也是值得的。
然而,他虽不担忧整体局势,却对儿子的安全有所顾虑。
于是犹豫地问:“李先生,这么做会不会让高炽承受太大压力?即便想磨炼他的能力,但这样是否操之过急?”
李武反问道:“陛下,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苦难又怎能更进一步?”
朱棣愣了一下,叹息道:“道理朕懂,只是……朕实在挂念。”
“陛下,您这是太过焦虑。”李武淡然一笑,“京城内公子并非孤立无援,皇后在侧,她智慧过人,已知我们在演戏,若公子无法掌控局面,她自会出手相助。”
此言令朱棣茅塞顿开。
不禁自嘲道:“是啊,朕怎忘了妙云?真是糊涂。”
……
与此同时,在北京城中突然传来北方战事的十万火急情报。
内容直白简洁,因朱棣指挥失误,明军再度失利,形势危急。同时,国师李武身为凡人,箭伤加重,高烧不退,陷入昏迷,急需增援。
对此,朱高炽本欲隐瞒,却不知何处疏漏,导致消息意外泄露。
这一泄露后果严重,一夜之间便传遍全城!
消息传出后,别有用心者欣喜若狂,尤其是一些曾受新政影响的文人更是欢欣鼓舞。
某处高宅大院内……
书生抚掌大笑:“苍天有眼!李武终遭报应!”
身旁一人满脸喜色:“确是如此,他所作所为,连天意都难容,必遭天罚。”
“哈哈!此乃大快之事!妖道一死,吾等必复旧制!”另一人同样欣喜若狂。
喧嚣间,宅院主人缓步而出,众人声渐息。
“诸位且静,依现况推断,李武恐将病亡于北疆草原。若事成真,朱棣势必惊惧失措,再败于草原诸部。届时,朱棣朝中威势尽失,权力削弱,我辈岂可不早做筹谋?”
众皆敛声,有人问道:“兄台有何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