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属革命老区印江自治县基本情况概述(1 / 2)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宛如一颗镶嵌在贵州省东北部的璀璨明珠,隶属于铜仁市。其在历史、地理、民族、经济等诸多领域,都展现出独特而迷人的魅力,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印江自治县地处东经108°17′ - 108°48′,北纬27°35′ - 28°28′之间 ,在贵州的地理版图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东与松桃苗族自治县、江口县毗邻,南与石阡县相接,西与思南县、德江县交界,北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相连,是连接贵州东西部的关键节点,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在地形地貌方面,印江处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显着特征,山地、丘陵是主要的地形类型。气势磅礴的梵净山山脉贯穿县境东部,宛如一条巨龙横卧于此,其主峰凤凰山海拔高达2572米,是印江境内的最高峰。凤凰山巍峨壮观,山顶云雾缭绕,时而清晰可见,时而隐匿于云海之中,宛如仙境。站在山顶俯瞰,连绵起伏的山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东部山区峰峦叠嶂,峡谷幽深,众多溪流在山间奔腾而下,形成了许多壮观的瀑布和深潭。西部则多为丘陵和平坝,地势相对平缓,田野阡陌纵横,村庄星罗棋布,呈现出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

印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和宜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8c,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冬季,都不会出现极端的气温,让人感觉舒适自在。夏季,当其他地方酷暑难耐时,印江却有着凉爽的微风;冬季,这里也不会过于寒冷,依然能感受到一丝温暖。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 - 1300毫米之间,充足的降水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无霜期长达282天左右,农作物能够获得足够的生长时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这样优越的气候条件,不仅适宜农业生产,也非常适合人们居住生活,使得印江成为一个宜居的地方。

印江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在矿产资源方面,拥有锰矿、石材矿等多种矿产。其中,石材矿是当地的优势资源,储量巨大,且品种繁多、质地优良。印江的石材纹理独特,色彩丰富,可用于建筑装饰、工艺品制作等多个领域。锰矿的储量也相当可观,为当地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撑。水资源同样丰富,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印江河、车家河等。这些河流蜿蜒流淌,不仅为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还孕育了丰富的渔业资源,各种鱼类在河中畅游,为人们提供了美味的食材。同时,河流周边形成了独特的水生态环境,河岸绿树成荫,水草丰美,吸引了众多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栖息。此外,印江的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茂密的森林宛如绿色的海洋,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境内生活着多种珍稀动植物,如珍贵的黔金丝猴,它们活泼灵动,在林间跳跃嬉戏;还有被誉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每到开花时节,满树的花朵犹如白鸽展翅,美丽而壮观。

二、历史文化

印江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历史发展轨迹丰富多彩。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于楚黔中地,深受楚文化的熏陶,在文化、风俗等方面与楚地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秦代,印江归属于黔中郡,开始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与外界的交流逐渐增多。汉代,隶属武陵郡,在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唐代,设置思王县,归属于思州,县制的设立标志着印江在行政区域划分上更加明确。宋代,依然属于思州。到了元代,正式设立印江县,这是印江作为县级行政区划的开端,从此,印江在历史的舞台上开始以独立的县级行政单位展现自己的风采。明清时期,印江隶属思南府,在这几百年间,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涌现出了许多文化名人,修建了众多古建筑,为印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印江县,设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印江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和支持,也为印江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印江是一片浸染着红色基因的土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1934年,红二、六军团在印江木黄实现了胜利会师,这一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木黄会师旧址如今依然保存完好,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旧址内的建筑风格古朴,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每一块砖瓦、每一根梁柱都见证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与坚韧。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碑庄严肃穆,高耸入云,上面镌刻着的文字记录了会师的重要时刻和红军战士们的丰功伟绩。这些红色遗迹成为了印江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学习,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精神,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印江聚居着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土家族的摆手舞是其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舞蹈动作粗犷豪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摆手舞表演中,人们穿着色彩鲜艳的土家族服饰,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手舞足蹈,动作整齐划一,生动地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傩堂戏是土家族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演员们戴着各种造型奇特的面具,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敬畏。苗族刺绣更是艺术瑰宝,其针法细腻,图案精美,色彩鲜艳。苗族妇女们用一针一线,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融入到刺绣作品中,每一幅刺绣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人口与民族

截至[最新人口普查年份],印江自治县常住人口约[x]万人,在铜仁市内人口规模处于中等水平。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就业机会逐渐增多,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数量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人口分布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促进了城镇的发展,也对农村的发展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印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土家族、苗族是主要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处,共同创造和传承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在民族节日方面,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成为了各民族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平台。土家族的过赶年是其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比汉族的春节要提前一天或几天。在过赶年这一天,土家族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准备丰盛的美食,如腊肉、香肠、血豆腐等。人们穿着传统的土家族服饰,聚集在一起,举行祭祀祖先、跳摆手舞、唱山歌等活动,热闹非凡。苗族的四月八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苗族同胞们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盛大的集会。在这些节日里,不同民族的人们相互参与、相互欣赏,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与和谐。

四、经济发展

农业作为印江的基础产业,近年来围绕特色农业不断发力,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印江的茶叶产业发展尤为突出,“梵净山翠峰茶”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称号。“梵净山翠峰茶”外形紧直、显毫,犹如一根根翠绿的玉针;香气嫩香持久,让人闻之心旷神怡;滋味鲜醇回甘,饮后唇齿留香。为了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印江不断扩大茶叶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小规模种植逐渐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产业化种植。同时,注重茶叶种植技术的提升,引进先进的种植理念和管理模式,确保茶叶的品质。在加工环节,建立了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采用先进的加工设备和工艺,对茶叶进行精细加工,提高茶叶的附加值。从种植、采摘到加工销售,印江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茶叶产业链条。除了茶叶产业,生态畜牧养殖、食用菌种植等产业也蓬勃发展。生态畜牧养殖采用绿色环保的养殖方式,注重动物的健康和产品的质量,养殖的畜禽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食用菌种植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种植的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品质优良,产量不断提高,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印江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依托当地丰富的石材矿产资源,石材加工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工业的支柱之一。印江的石材加工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石材加工的精度和效率。其石材产品涵盖装饰板材、工艺品等多个品类,装饰板材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领域,以其精美的纹理和优良的品质,为建筑物增添了独特的魅力;石材工艺品造型别致,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这些石材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还远销国外,为印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围绕农产品加工、民族工艺等特色工业也在不断发展。茶叶加工企业对本地茶叶进行深加工,开发出了多种茶叶产品,如袋泡茶、茶饮料等,进一步拓展了茶叶的市场空间。民族工艺企业深入挖掘和传承民族传统技艺,将土家族、苗族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设计中,生产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如刺绣工艺品、木雕摆件等,这些产品深受游客和消费者的喜爱,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