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梁”变“凉”(1 / 2)

洪武二十一年,捕鱼儿海的大漠狂风怒号,飞沙走石,仿若一头远古巨兽在肆意咆哮。这片黄沙蔽日的战场,刚刚见证了一场足以改写历史走向的巅峰对决——捕鱼儿海之战。大明军队挟雷霆万钧之势,如汹涌潮水般向负隅顽抗的北元政权发起致命冲锋,锐不可当。

硝烟仍在战场上空袅袅不散,仿若一层薄纱,为这片残酷之地添了几分虚幻与悲凉。北元军队的营帐早已七零八落,被战火与风沙肆意摧残,残旗在狂风中瑟瑟发抖,无力地摇曳着,恰似北元政权气数将尽的落魄写照。北元政权的诸多官员、将士皆已沦为明军俘虏,他们面容惊恐,神色黯淡,被成群结队地押解着,脚步踉跄。曾经在草原上纵马驰骋、威风凛凛的他们,如今威风扫地,往日的豪迈与骄傲消失殆尽。那枚象征着元朝百年皇权的印玺,静静地躺在蓝玉的营帐中,周身散发着冰冷的光泽,无声地见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至此,曾经在北方草原上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北元政权,基本覆灭,如同被狂沙无情掩埋的王朝背影,逐渐消逝在历史的浩渺长河之中,徒留一声沉重的叹息。

战报快马加鞭,飞速传至应天府。一时间,整个皇宫沉浸在一片欢腾喜悦的氛围之中。朱元璋听闻蓝玉率领大军“人不卸甲,马不离鞍”,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直奔捕鱼儿海,不仅成功俘虏了脱古思帖木儿的妻子和次子,还收降了多达十余万的北元部下,不禁龙颜大悦,开怀大笑。这位从草莽间崛起,一路披荆斩棘、历经无数艰险才登上皇位的帝王,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场胜利对于大明江山的深远意义。他仿佛已然看到北疆从此安宁祥和,百姓安居乐业;看到大明的版图在他的统治下日益稳固,疆土不断拓展,国势蒸蒸日上。激动难抑之下,朱元璋连下三道圣旨,圣旨上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蓝玉的赞赏与嘉奖,满是对这位功臣的肯定与褒扬。

一时间,蓝玉的名字如燎原之火,在京城内外迅速传开,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风头一时无两。他成为了大明百姓心目中的盖世英雄,街头巷尾、茶楼酒肆,处处都在传颂着他的赫赫战功。人们口口相传,对他的英勇事迹津津乐道,蓝玉的形象被无限神化,仿佛成为了无所不能的传奇。

然而,在这场胜利的喧嚣与狂热之中,有一个人始终保持着冷静与理智,他就是皇太孙朱雄英。朱雄英自幼聪慧异常,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与浸润,对为君之道、为臣之责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他打心底里为蓝玉的辉煌战功感到高兴,毕竟这是大明的无上荣耀,是边疆百姓的福音,意味着他们将免受战乱之苦,迎来和平与安宁。但他也十分清楚,功高震主历来是为官之道的大忌,其中潜藏着诸多危险与变数,更何况蓝玉本就性格张扬,行事作风一贯高调。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朱雄英决定亲自提笔,给蓝玉写一封信。在信中,朱雄英言辞真挚恳切,毫不吝啬地赞扬了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中的卓越功绩,对他为大明江山立下的汗马功劳给予了极高的肯定与评价。他满怀敬意地写道:“舅姥爷,此次大捷,实乃将军之无上荣耀,更是我大明的幸事。您的英勇与智谋,为我大明边疆的稳定立下了不朽功勋,举国上下,无不敬仰。”然而,笔锋陡然一转,他语重心长地劝诫道:“但望舅姥爷能善待俘虏,他们虽为敌军,但亦是苍生百姓,皆有父母妻儿。战争已然结束,不应再有无谓的杀戮与伤害。莫要因一时的胜利而得意忘形,迷失自我。谦逊之道,乃为人之本,更是为官处世的大智慧,望将军时刻铭记于心,切勿忘却。”朱雄英满心期待,希望通过这封信,能让蓝玉在荣耀的巅峰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因骄傲自满而犯下不可挽回的严重错误,从而保全自身,也维护大明的稳定与团结。

蓝玉收到信后,只是匆匆扫了一眼,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屑的轻笑,那笑容里满是傲慢与轻视。在他看来,自己历经千辛万苦,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九死一生才赢得这场辉煌无比的胜利,如今功成名就,尽享荣华富贵,这些所谓的告诫不过是纸上谈兵,毫无实际意义。他丝毫没有把朱雄英的劝诫放在心上,随手将信扔在一旁,继续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和众人的追捧奉承之中。每日大摆庆功宴,与部下们尽情饮酒作乐,狂欢无度,沉醉在权力与荣耀的美梦里,全然忘却了朱雄英的苦口婆心和谆谆叮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