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梁”变“凉”(2 / 2)

就在蓝玉风头正盛、志得意满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如同一颗巨石,狠狠地砸进了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军中有人秘密向皇宫传信,揭露蓝玉在战后凌辱了北元王妃。此消息一经传出,犹如一颗威力巨大的重磅炸弹,在皇宫中掀起了惊涛骇浪,引发轩然大波。朱元璋得知后,顿时龙颜大怒,怒发冲冠。他深知此事绝非小事,不仅关乎大明的声誉与颜面,更可能引发边疆的动荡不安,为日后的统治埋下巨大隐患。他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紧急召集太子朱标和皇太孙朱雄英,商讨如何妥善处置蓝玉。

大殿内,气氛压抑而凝重,仿若暴风雨来临前的死寂。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周身散发着令人胆寒的威严气息。朱标和朱雄英神色忧虑,静静地站在下方,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不安的气息。朱元璋率先打破沉默,愤怒地咆哮道:“蓝玉此举,实在是太过分了!他难道不知道这会带来怎样不堪设想的后果吗?简直是愚蠢至极!”朱标微微皱眉,神色凝重地说道:“父皇,蓝玉虽立有赫赫大功,但此事确实做得极为不妥。他的行为严重有损我大明的威望与形象,也极有可能让北元残余势力心生怨恨,伺机报复,日后恐生诸多事端,给边疆带来无尽的麻烦。”朱雄英接着痛心疾首地说:“皇祖父,孙儿曾写信告诫蓝将军要谦逊谨慎,善待俘虏,可他却全然置若罔闻。如今做出这等荒唐至极的事情,实在令人大失所望,痛心不已。”三人你一言我一语,言辞间满是对蓝玉行为的痛心与愤慨,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无比失望和惋惜。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他们商讨如何处置蓝玉之时,又有士兵匆匆来报:蓝玉因夜里到达西峰口城外,想带兵进城驻扎,却因城中实行宵禁政策,守城官兵依照规定并未开门放行。蓝玉竟酒后带兵冲撞自家城门,与守城官兵发生激烈冲突,场面一度失控。这一消息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让大殿内的三人震惊不已,呆立当场。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蓝玉竟然如此胆大妄为,目无法纪,做出这等离经叛道之事。

朱元璋怒不可遏,猛地拍案而起,大声怒吼道:“蓝玉这是要造反吗?竟敢冲撞城门,他眼里还有没有朕,还有没有国法!简直是无法无天!”朱标和朱雄英也面露惊愕之色,他们深知蓝玉此举已经彻底触犯了底线,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大错。朱元璋沉思良久,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将原本赏赐给蓝玉的梁国公改为凉国公,看似只是一字之差,实则意味深长,其中饱含着对蓝玉的不满与惩戒。同时,下令打蓝玉五十军棍,以儆效尤,警示其他功臣切勿重蹈蓝玉的覆辙。

蓝玉被押解到皇宫时,朱标和朱雄英亲自前来。看着眼前这位曾经威风凛凛、意气风发的大将军,如今却一脸狼狈,灰头土脸,朱标和朱雄英心中满是失望与感慨。朱标神色严肃,语重心长地说:“蓝玉,你立有大功,本应得到丰厚的嘉奖与尊崇。可你却恃功而骄,肆意妄为,做出这些糊涂至极的事,实在让我和皇太孙大失所望,痛心疾首。”朱雄英也语重心长地说:“蓝将军,我曾写信苦口婆心地劝你,可你却不听劝告。如今落到这般田地,望你能好好反省,吸取教训。”蓝玉低着头,默默不语,脸上神情复杂,他心中或许有一丝懊悔与自责,但更多的可能仍是不甘与愤懑,对自己的遭遇感到委屈和不满。

蓝玉事件,犹如一场凶猛的风暴,在大明的朝堂上掀起了层层惊涛骇浪,引发了剧烈的震荡。它不仅让蓝玉的命运急转直下,从荣耀的巅峰瞬间跌入谷底,也给其他功臣敲响了一记沉重而响亮的警钟。而捕鱼儿海之战的辉煌,也在这场风波中渐渐蒙上了一层灰暗的阴影。这场战役本应是大明北疆安宁的崭新开端,是和平与繁荣的起点,却因蓝玉的种种不当行为,成为了一段复杂而又充满深刻警示意义的历史。它让后人清晰地看到,荣耀与沉沦往往就在一念之间,而权力与欲望的天平一旦失衡,等待着的便是万劫不复的深渊,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