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终究出在羊身上,兜兜转转,买单的还是他这个儿子。
想到这里,他看着有些失落的母亲,心中涌起一阵怜惜。
事情很清楚了,吃亏最大的其实是母亲。
而得益最多的无疑是这个父亲,毕竟二十万两银子并不会落入他的口袋。
看着父亲一脸无辜的模样,朱瞻基灵机一动,在母亲耳边低语安慰道:
“娘,别担心,不就是二十万两银子嘛,您忘了爹最爱的那个花瓶了吗?”
听到这句话,张氏眼睛顿时一亮,说道:“对呀,你不说我都忘记了。”
“嗯,现在想起来就好。”
朱瞻基笑了笑。
“你娘俩嘀咕什么呢?”
朱高炽瞧见儿子挨近张氏耳边轻声细语几句,便见她眉眼舒展,好似什么烦心事都消散了,不禁好奇地追问。
张氏听罢朱高炽发问,鼻尖微昂,冷哼一声,“不关你的事!”
朱高炽愣住。
见老爹脸现苦恼,朱瞻基轻咳两声开口:“爹,我和娘是在谈如何通过报纸赚些钱的事。
我想在现有报纸里加个小栏目,专门放商品信息,让商家付点广告费就行。”
商品登报?
商家付广告费?
朱高炽听后一头雾水,不明所以。
朱瞻基看他迷惑的模样,耐心解说:
“就是帮商家推广他们的商品,像毛线这种,质量不错又实用,可现在知晓它的人大多只限于应天及其周边。
但报纸不同,它发行全国,若能全面铺开,几乎人人都能看到,商品信息随之传播开来,这就叫广告。”
“不过,我们总不能白帮忙做广告,他们登报就得付费,这就是广告费。”
朱高炽听完点头表示明白,却又担忧地说:“这法子虽好,但会不会让报纸显得俗气?会不会惹人厌烦?”
朱瞻基听罢摇头,知道父亲顾虑的是报纸的形象,便说道:
“不用担心,日报已运行一段时间,我所说的娱乐周报也可着手准备了。
日报可以不涉及这些,但周报完全没问题。”
------------
“娱乐周报啊。”
朱高炽略作思索,随后点头道:“这主意不错!”
娱乐报并未打着皇家招牌,而是以民间形式运营,若是再加入广告元素,绝不会有任何问题。
见父亲点头,朱瞻基便说道:“爹,你先整理些稿子,弄一期娱乐报出来。
首期广告部分就放朝廷的新盐,后面再说明广告板块的用途,让那些商人们明白怎么登广告。”
想起便宜舅舅的事,朱瞻基意识到新盐虽已推广,但仍有不知晓者。
此事对他而言并非好事,既然免不了打广告,他觉得由自己尝试第一次更为妥当。
若让别人卖广告位,第一次恐怕赚不到多少钱。
财帛动人心,只要商人看到其中的利益,聪明人自会带来银钱。
和父亲简略提及广告之事,朱瞻基便不再多谈报纸相关事宜。
既已交由父亲处理,他便不再过多干涉,只需像日报一样,提供所需素材并审核首期内容即可。
一来可使报纸更贴合时代,二来父亲办事还算可靠,他完全可以放心。
张氏对具体事务兴趣不大,只在意能否盈利。
听闻儿子与丈夫商议妥当,确认有利可图后,便抱着猫晒太阳、织毛衣去了。
朱瞻基未见到胡善祥,想起曾答应帮她找个丫鬟,这几日忙碌竟忘了此事。
正欲询问,朱高炽碰了碰他,说道:
“儿子,听说你打算改造应天城平民区的危房及路面,全换成水泥房和水泥路?”
朱瞻基听出这是三杨等人向父亲汇报的结果,对此并不惊讶,便点头答道:“确有此意,不过还没最终敲定。
水泥房和水泥路还需进一步试验,看能否取代现有建筑和路面。”
这是他与周忱商议后的决定,尽管他知道问题不大,但必要的测试仍需进行。
这件事已交给周忱负责。
最近周忱主要忙两件事:一是组建工部下属的新部门——大明第一建设集团;二是完善该集团的基本架构。
工部的在册工匠中,有不少经验丰富的被抽调参与。
再加上管理层的人员逐步到位,各项配置已基本齐备。
朱瞻基这边,温棚建设的工作也被交由这家建筑公司全面负责。
这对他们而言算是首战,而与此同时,周忱主导的另一项任务,便是将水泥交付给工匠们,展开一系列研究试验。
重点是如何将水泥与当下建筑风格相结合。
毕竟,许多事不能一蹴而就。
朱瞻基虽带来了后世建筑的蓝本,但因时代差异,细节上难以完美匹配,这便需要专业工匠解决。
比如,如何满足高层居民的生活需求——供水、生火做饭、厕所使用等问题。
供水并非难事,以大明的炼铁技术制造水管并不复杂,有了水管,再建一座水库,便可将水送至高楼。
然而,生火做饭和厕所这类问题则棘手得多,需要专业人士费心研究。
这些工匠果然没有辜负朱瞻基的期望,大部分难题均已解决,只需通过实验验证可行性。
朱高炽听闻先实验的说法,点头赞许道:“如此甚好,稳扎稳打,即便出错,也不至于酿成大祸。”
“嘿,这不正是父亲教我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