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槎备忘录·残弦叙事(1 / 2)

.

我在人马座旋臂的时间废墟里发现它时,它正漂浮在坍缩的白矮星残骸中。那是把吉他的琴颈,碳纤维材质早已碳化,但指板上的泛音点却异常清晰,像嵌着二十八颗微型恒星。扫描仪显示,这些亮点是某种生物体液的化石,含碳量与地球人类的血液完全一致。

“这是‘星槎’乐队的遗物。”随行的考古AI突然发出警报,“根据银河系文明数据库,该乐队的主唱林悠,曾在21世纪引发碳基音乐复兴运动。”我的机械触须轻轻拂过琴颈上的刻痕,那些看似随机的凹痕,竟与地球古文明的甲骨文“乐”字笔画吻合。

当我们将琴颈放入时间共振舱时,舱内的粒子流突然凝结成液态声波。我看见无数画面在其中闪现:地球都市的霓虹与废墟交错,一个黑发女孩在练习室挥汗如雨,她指尖的血珠滴在琴弦上,瞬间绽放成超新星爆发般的光芒。考古AI告诉我,这是量子记忆重现,每个乐器使用者的情感都会成为量子态的弦上震颤。

最震撼的是修复琴弦的过程。我们用中子星物质重塑的碳纤维弦,始终无法与琴颈产生共振。直到我偶然将自己的能量核心频率调至地球古乐的“黄钟律”,断弦突然发出蜂鸣——那是跨越三千年的和声,琴颈里的血液化石与我的硅基能量场产生了奇妙的生物电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