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波谲云诡战与和(2 / 2)

岳凌霄则冷静地分析:“岳兄,这些起义军残余能重新聚集,说明我们之前虽镇压了起义,但百姓的根本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我们在剿灭残余的同时,更要加快落实朝廷减轻赋税、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让百姓真正受益。”

岳飞深以为然,说道:“岳弟所言极是。我即刻派兵前往清剿,同时督促地方官员尽快落实相关政策。”

于是,岳飞派出岳家军的精锐部队,对起义军残余势力展开清剿。同时,朝廷也加大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力度,确保减轻赋税、抑制土地兼并等政策能够切实执行,安抚民心。

文化碰撞促革新

在应对外部威胁和内部动荡的同时,大宋国内的文化领域也在持续发生着变化。随着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日益激烈,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尝试进行文化革新。

在一场盛大的学术研讨会上,年轻的学者李阳慷慨激昂地说:“我们不能再墨守成规,只抱着传统经典不放。西方的科学知识和逻辑思维,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我们应将其与儒家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文化。”

但也有一些老学究对此嗤之以鼻,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起来反驳道:“荒谬!我大宋传承千年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岂容这些外来蛮夷文化玷污?学习西方文化,简直是数典忘祖!”

李阳毫不退缩,回应道:“老先生,时代在变,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儒家文化虽好,但也需与时俱进。西方文化中的天文、地理、数学等知识,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为何不能学习?”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岳凌霄得知此事后,专门参加了一次这样的学术讨论。他说道:“各位,文化革新并非摒弃传统,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我们既要坚守儒家文化的精髓,如仁爱、礼义等价值观,又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繁荣发展,屹立不倒。”

岳凌霄的话得到了许多年轻学者的认同,在他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看待文化革新,大宋的文化领域逐渐呈现出一种既坚守传统又勇于创新的新气象。

经济调整稳根基

面对经济领域出现的土地兼并和商业税等问题,朝廷在岳飞和岳凌霄的建议下,开始实施一系列调整措施。

赵构颁布诏令,严格限制土地买卖,规定每户拥有土地的上限,对超出部分予以征收高额赋税或强制收购,再分配给无地农民。同时,降低商业税,特别是对小商人的赋税,以促进商业的复苏和发展。

负责执行政策的户部尚书李纲,在朝堂上向赵构汇报进展:“陛下,限制土地兼并政策实施后,已有不少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百姓对此感恩戴德。但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阻力,部分豪强抗拒政策,试图隐瞒土地数量。”

赵构严肃地说:“严查这些豪强,绝不姑息。务必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商业税调整情况如何?”

李纲回答:“陛下,商业税降低后,市场明显活跃起来,小商人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但财政收入短期内有所减少,还需寻找其他开源之法。”

岳凌霄上前说道:“陛下,我们可鼓励发展一些新兴产业,如手工制造业。同时,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规范税收,增加财政收入。”

赵构点头:“就依你所言。李纲,你负责落实这些措施,务必稳定经济,巩固我大宋根基。”

联合曙光现端倪

在岳飞和岳凌霄等人的努力下,宋金谈判终于出现了转机。金国在了解到蒙古的军事准备后,意识到自身压力巨大,不得不做出让步。

完颜昌再次与周望谈判时,无奈地说:“周侍郎,如今局势紧迫,大金愿意再割让一城,并在后勤方面为大宋提供部分粮草支援。希望贵国能尽快决定联合抗蒙之事。”

周望心中暗喜,但仍不动声色地说:“完颜使者,贵国诚意有所增加,但出兵数量仍需再议。二十万实在过多,大宋最多出兵十万。”

完颜昌犹豫片刻后,咬牙说道:“十万就十万,但你们必须与大金同时出兵,相互配合。”

周望见时机成熟,说道:“好,既然如此,我们可草拟盟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双方经过一番商讨,终于拟定了联合抗蒙的盟约。周望带着盟约进宫向赵构汇报,赵构审阅后,说道:“此盟约虽有风险,但目前形势下,或许是应对蒙古的良策。岳飞、岳凌霄,你们认为如何?”

岳飞和岳凌霄相视一眼,岳飞说道:“陛下,盟约既已签订,我们需做好充分准备。一方面,加强与金国的沟通协作;另一方面,自身军事防御不可松懈。”

岳凌霄也说道:“陛下,臣赞同岳飞将军所言。同时,我们要密切关注蒙古的动向,随时调整战略。”

赵构点头:“好,就按你们说的办。传令下去,做好联合抗蒙的各项准备工作。”

大宋在这波谲云诡的局势中,终于迈出了联合抗蒙的一步,然而前方等待着的,是与蒙古的激烈交锋,以及各种未知的挑战,大宋的命运,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又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