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对外策略 - “缓兵之计”(2 / 2)

“Lin,”穆勒首先开口,语气带着一丝无奈,“您这是……给了我们一个‘碟中谍’的任务啊!要骗过诺基亚和摩托罗拉那些老狐狸,可不容易!”

“我知道这很难。”林轩的语气带着歉意,但也充满了信任,“Frank, mark,你们是公司在全球市场经验最丰富、能力最强的领导者。我相信你们有智慧和能力,去把握好这个度。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要永远欺骗他们,只是要争取时间!等到‘北辰’问世的那一天,一切都会真相大白!”

“而且,”他补充道,“你们不是孤军奋战。公司总部会全力支持你们。需要技术专家配合?没问题!需要市场资源支持?没问题!需要我或者Grace亲自出面进行高层沟通?也没问题!我们是一个团队!”

穆勒和安德森沉默了片刻,最终都点了点头。他们知道,这是公司战略转型的关键一环,虽然任务艰巨,但他们责无旁贷。

“好吧,Lin,”安德森说道,“既然公司已经做出了决定,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去执行这个‘缓兵之计’。不过,我得提醒您,诺基亚和摩托罗拉都不是傻子,他们很快就会发现我们‘口惠而实不至’。我们必须尽快拿出真正有说服力的东西(指‘北辰’),否则这个‘烟幕弹’也维持不了太久。”

“我明白。”林轩点头,“所以,我们只有三年时间。拜托你们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弗兰克·穆勒和马克·安德森开始小心翼翼地执行着这项“缓兵之计”。

他们会定期与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对接窗口保持邮件和电话沟通,汇报“蜂鸟”芯片的最新测试进展(当然只报好消息),并提供更新的技术文档和少量经过筛选的ES样品。

当对方提出一些简单的技术咨询或小规模测试需求时,他们会安排深圳总部的FAE团队(同样被告知了保密要求)积极响应,展现出良好的服务态度。

甚至,当摩托罗拉真的下了一个几千片的“蜂鸟”芯片试产订单(用于其内部某个预研项目)时,启明芯也调集资源,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交付,让对方感觉启明芯还是有合作诚意的。

但是,一旦涉及到需要投入大量软件工程师进行S40\/S60\/p2K平台深度适配、或者需要修改硬件设计以支持idEN等核心定制化需求时,穆勒和安德森就会开始运用各种“太极推手”的技巧:

“非常抱歉,pekka\/John(假设是对方联系人),我们内部评估了一下,要在p2K平台上完美实现您要求的所有功能,并保证稳定性和性能,需要对我们的驱动和协议栈进行大规模重构,这至少需要6-9个月的开发时间,我们目前确实抽不出这么多核心人力……”

“关于idEN的支持,我们技术团队正在进行预研,初步判断可能需要在下一代芯片(蜂鸟+)的硬件层面进行支持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我们会在后续的产品路线图中优先考虑……”

“我们最新一代的‘灵猴’GpU确实很强大,但要将其潜力完全发挥出来,还需要操作系统层面的深度配合。目前的S40平台恐怕很难完全支持……”

诸如此类的回复,既表达了对客户需求的“重视”和“理解”,又巧妙地将“皮球”踢了回去,暗示问题在于客户平台的老旧或者技术实现的难度,而启明芯自身“资源有限”、“需要时间”。

同时,他们也会在沟通中有意无意地透露一些启明芯在其他领域的“进展”,比如:“我们最近在EdA工具的自动化验证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未来可能会提升芯片的可靠性……”或者“我们正在探索一些新的低功耗架构,可能会用在更远的下一代产品上……”

这些真真假假的信息,成功地在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内部制造了一种印象:启明芯是一家技术实力很强、潜力巨大,但在工程化、产品化和客户支持方面似乎还不够成熟、资源不够聚焦的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他们的警惕性,让他们暂时将启明芯放在了“有潜力的备胎”而非“急需全力合作或打压的颠覆者”的位置上。

当然,这种“缓兵之计”不可能永远奏效。穆勒和安德森都清楚,他们只是在为公司内部的“北辰”和“天枢”争取宝贵的时间。他们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既要稳住客户,又不能泄露天机。

但正是这种巧妙的外部周旋和“烟幕弹”,为启明芯内部那场更加宏大、也更加关键的技术革命,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全、不受干扰的“潜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