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芯的战略航向,已经悄然发生了180度的惊天大转弯。这艘原本目标是成为“顶级零部件供应商”的巨轮,现在正朝着“平台生态帝国”的宏伟目标全速前进。然而,如此剧烈的转向,必然伴随着内部资源的重新洗牌和巨大的财务压力。
负责掌管公司“钱袋子”和资源调配大权的赵晴鸢,成为了新战略启动后最忙碌、也压力最大的人之一。她需要在确保公司日常运营和现有业务(特别是“蜂鸟”现金牛)稳定的前提下,为“北辰”和“天枢”这两个嗷嗷待哺、且吞金速度惊人的“战略核武器”,调集到最充足的“粮草”。
这项工作,绝非易事。它不仅涉及到复杂的财务预算和资源规划,更考验着赵晴鸢在公司内部进行利益平衡和推动变革的智慧与手腕。
第一刀:砍向非核心项目
在林轩的明确指示和董事会的(有条件的)授权下,赵晴鸢首先开始对公司现有的所有研发项目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梳理和优先级评估。
评估的标准非常清晰:是否符合“北辰”平台的长远战略?是否能为新战略提供核心技术支撑或现金流保障?投入产出比如何?
在这把“战略之刀”下,一些原本看起来“还不错”但与新战略关联不大的项目,被毫不留情地“砍掉”或“降级”。
例如,“龙芯”dVd芯片的下一代大幅升级计划(可能涉及支持蓝光或更高清格式),被暂时搁置。理由是:dVd市场已趋于成熟,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有限,继续投入巨额研发资源意义不大。现有“龙芯一号”及小改款,足以维持住市场份额并贡献稳定利润。
“启明”mp3芯片的后续演进,也被要求“小步快跑”。可以继续推出一些提升音质、增加功能的小改款,维持住高端市场的品牌形象和利润,但不再追求革命性的突破,相关研发资源被大幅削减。
一些纯粹探索性的、短期内看不到明确应用前景的技术预研项目(比如某些过于超前的通信技术或非主流的计算架构探索),也被暂时叫停或大幅缩减预算。
这个过程并非没有阻力。一些项目的负责人和工程师,对自己投入了大量心血的项目被“砍掉”或“降级”,自然心有不甘,甚至找到赵晴鸢和林轩“理论”。
对此,赵晴鸢的处理方式是:一方面,耐心解释公司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和资源聚焦的重要性,描绘新战略成功后带来的更大机遇;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确实有能力、有潜力的工程师,则积极引导他们转向更核心的“北辰”、“天枢”或“夸父”项目,给他们提供更有挑战性、也更有前景的发展平台。
通过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赵晴鸢在尽可能减少内部震荡的前提下,成功地将大量原本分散的研发资源,集中到了新的战略焦点上。
第二刀:重塑预算与财务模型
资源整合之后,是更关键的预算重新分配。
赵晴鸢与财务团队一起,为“北辰”oS和“天枢”Soc这两个核心项目,单独建立了极其详尽、且拥有最高优先级的专项预算。
这份预算的特点是:
额度巨大: 仅仅是第一年的预算,就可能高达数亿美元,涵盖了人员薪酬、研发设备采购、流片费用、软件授权、专利申请、以及未来可能的战略并购和生态基金的启动资金。
高度保密: 这份预算在公司内部只有极少数最高层管理者知晓,对外的财务报表中则会进行技术性的“处理”和“包装”(比如归入“下一代平台研发投入”等模糊科目),以掩盖其真实规模和战略意图。
动态调整: 考虑到项目的高度不确定性,预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根据项目的实际进展、遇到的技术难关、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定期的(比如每季度)审阅和动态调整。赵晴鸢被赋予了在一定额度内进行灵活调配的权力。